热门搜索:  德化瓷都电商中国瓷都 
当前位置: > 陶瓷信息 > 陶瓷资讯

 

追求极致 于有限中寻求无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6 16:10:00

 


创作中的郑建忠


郑建忠经常走进课堂,给孩子们传授陶瓷技艺。


《静》


《芸水莲心》


《佛印》


《文昌帝君》


《佛悦》


《两岸福音》

千百年来,在德化这片瓷香飘逸的土地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陶瓷雕塑大师。正是他们的孜孜不倦、潜心创作,无私授业、传承技艺,才让德化千年陶瓷技艺、千年文化精髓、千年窑火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明代以来,以何朝宗、林朝景、陈伟、林希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陶瓷雕塑大师,制作出独树一帜的德化瓷雕作品,把德化窑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近现代以来及至当代,德化陶瓷大师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瓷坛的各种评比中摘金夺银,反响巨大,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乃至国外众多知名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而新锐陶瓷师们秉持着传承精神,探索着泥与土、水与火的秘密,不断创新陶瓷新工艺与新技术,让古老的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6年出生的郑建忠就是新生代中的代表,他打破传统观念,巧用时下简约的表现手法与柔美的线条设计,让传统、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佛像摇身一变,以一副随和亲切、放松的姿态展示在众人面前,让大家看到了德化崇佛礼佛的大背景下陶瓷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传承精华 追求极致

在德化,说起陶瓷雕塑,没有人不知道明代著名的瓷雕艺术家何朝宗。几百年来,人们对何朝宗始终膜拜不已。何朝宗精湛的瓷雕艺术达到世界瓷坛的艺术高峰,被誉为“瓷圣”。他的陶瓷雕塑作品,吸收了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称其“善陶瓷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

何朝宗对瓷塑艺术的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对作品的要求极其严格,不是成熟的得意之作,绝不轻易烧制。据说他常常将烧出来的作品放在门前,让过路人品评鉴赏,一旦有人批评做得不好,就砸掉重新做。

热爱学习和研究的郑建忠很清楚,一代大师的高超技艺,后辈们望尘莫及,但是可以学习何朝宗许多优秀理念,如他对精品“苛刻”的追求。所以,郑建忠始终怀揣一颗匠心,追求作品的完美。遇到不满意的作品,也会立马打碎,重新再来。在他的工作室,经常可以看到一堆堆碎瓷片。

2019年7月1日晚,郑建忠登上中央电视台《一槌定音》栏目。他是德化陶瓷界登上央视舞台“80后”中最年轻的一位。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偶然。这是要历经无数修行才成的正果,其中的“劫数”只有做瓷人心中知道。

精品是怎样炼成的?郑建忠表示,一是瓷土调配之难。瓷土配制是陶瓷科研当中一个非常大的工程,矿物质含量的占比最关键,最合适的配比才能达到“透、白、润”的效果要求,每一块泥土都要历经无数次的烧制试验,调整配比,并不是原矿开采出来就可以做到的。二是雕塑烧成之难,作品要经历创作烧成阶段,创作时反复推敲,手工捏塑,晾干,试烧,根据试烧效果要再调整、修改、试烧,时间精力的耗费不算,有时候还要接受烧坏的结果,因为一旦烧坏便前功尽弃。

他认定,做人德为贵,手工艺者须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他曾开玩笑说,大师的印章不是“地瓜印”,更不是拿一段萝卜戳出来的。每一件作品不管是亲手签名还是盖上印章,都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情。

“我的名字,我的造像,我的雕工!”这是郑建忠一贯的态度。

守正创新 突破传统

陶瓷纯净温润、素净高雅,而郑建忠经常穿一袭白衬衫,静静地在瓷海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雕刻手法,表达着自己对瓷土的理解,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交替转换,融合创新。

“就是喜欢陶瓷,它不施彩料,却栩栩如生,仙气十足。”郑建忠是善于思考的。受瓷都千年文化浸染,他对德化瓷雕艺术的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说:“祖祖辈辈给我们留下来那么多经典东西,要继承。但在继承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现代审美,去创造,去赢得华丽转身。”于是,从专业院校毕业后继续民间拜师学艺的郑建忠,在传承与创新中作出了更多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在白瓷与禅意表达之间找到了诸多的平衡媒介。他以新的艺术思维方式、新的艺术创意,去突破传统的雕塑手法,采用线条美的现代艺术风格,使作品获得时代的审美特性,并逐步形成新风格。

首先是造型的象形化处理。作品《甘露》就是这样的创新性成功尝试。通过象形手法将作品造型大胆变形,摆脱了传统的影子,把佛像的身体设计得像流水般顺畅自然、包容温润,借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作品底部环绕着涓涓流水,朵朵浪花翻涌而起,佛静静伫立于流水之上,宁静悠远;佛头似一滴水,双目紧闭,或立或坐,神圣典雅,赋予禅意无边。

郑建忠喜欢多向思维思考,去发现不同材料迁移、结合的可能,多元整合营造禅意。作品《瑜伽》融入香道理念,动静结合,使得作品更有生命力,呈现禅思的轻逸灵动,令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

不仅如此,郑建忠还善于营造禅意里的人间味。代表作品《佛悦》,那与人平起平坐的佛,姿态温和轻松,是人间的佛,是真正自在喜悦的佛。据他介绍,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得道高僧,夜深人静时,郑建忠注视着高僧像,发觉高僧的姿态常常比人还低,一路持钵一路化缘一路感化人,最终得到人间至真真理。

专注于陶瓷雕塑艺术是一场追求完美的修行,也正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包容生活,包容他人乃至包容自己。郑建忠的禅意造像可以说是一种“自渡”“渡人”的修行。正如其《自渡》系列作品,一滴水化成大浪凌空而立,象征着人之大爱,如果人人都能去传播这种爱,汇聚起来就是大海;大浪回旋的顶端有佛在静坐,竖起右手掌凝神静思。作品选用象牙白的瓷质,昂扬超脱的姿态,大胆空灵的造型,人物体态正与海浪的摆动相呼应,显得安静而灵动。

多维思维 多元创作

2004年,郑建忠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后来,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明良为师。2010年,创办了至鼎陶瓷研究所。一路走来,他极其努力,现在已经是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陶瓷行业十大新锐人物、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年轻人总是有更多活跃的想法,郑建忠也不例外。他说,“要在商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不断研发,要具有不断向前的科研勇气与科研能力”。

德化与永春两县毗邻,他很快就注意到德化的瓷与永春的香完全可以融合,开发了“倒流香”,让“烟雾”置于“岩”上如瀑布垂挂,流水淙淙;置于“山顶”如行云流水,云山雾罩;置于“石磨”,瞬间奶白色的豆浆四溢,流入童子手捧着的木桶中,满之又溢出,四处飘散……缭绕出一个梦幻的香境。

德化传统人物雕塑对面相的要求很高,眉眼等五官均注重神韵,追求精细刻画。郑建忠一反常态,来了个“无相之相,相在心中”“无相为大相,无相即万相”,让瓷之“白”与佛之“相”形成一种禅趣,高深幽远,在有限的空间寻求无限的意味。

紧接着,他又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禅意空间”营造,“瓷艺+根艺”“瓷艺+茶道”等等。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他的禅意空间给人们心灵安放之处。

无论是推出什么样的作品,郑建忠都一路向着瓷走,在不断探索中,思想逐渐开阔成熟,方向逐渐清晰明确。他认为,陶瓷艺术表现美的过程中必然会显示创作者的学识和思想境界。这里所说的学识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杂取博收,以便开阔眼界,这是审美观念转变和水平提升的途径。因为艺术必须走向文化,才会宽宏,才会有内涵,才会走得更远。真正的大师不仅仅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有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些精神和能力也必然作为自身的素养在作品上得到体现。人们常说的“游刃有余”,往往是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


步骤一:设计作品。


步骤二:创作雕塑泥稿。


步骤三:向作品中注入瓷泥浆。


步骤四:对作品的瓷泥坯进行精修。


步骤五:将精修后的瓷泥雕塑放置多天,直至自然干透,再进行喷釉后装入窑炉,调控窑炉烧制46小时,温度控制在1320摄氏度。


步骤六:作品烧制完出窑检验,检验完后,再磨底修瓷。

活动资讯: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办的“艺揽闽台——大师与您面对面”技艺展示交流活动,每周定期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举行。6月22日至6月27日,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郑建忠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展示陶瓷作品,并与您面对面交流,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参加。


 
网站首页 | 平台资讯 | 陶瓷信息 | 人才服务 | 创业服务 | 投融资服务| 技术创新 | 管理咨询| 市场开拓 | 法律服务 | 服务机构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东电子商务创业园1号楼5层 客服电话:0595-23555246 培训咨询:23555246 传真:0595-23511246
E-mail:4001133557@b.qq.com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
闽ICP备05004707号-1

在线咨询